股票里的杠杆 绊倒苹果的,不止是关税
赶在关税落地之前股票里的杠杆,苹果拼了老命的把 iPhone 运回美国。
根据路透社报道,近日苹果公司租用货运航班从印度向美国紧急运送 600 吨 iPhone ( 或多达 150 万部 ) 。《财新》也报道,几家经营美线的航运公司前几天拼命打电话给上港集团,希望能优先安排他们去美国的集装箱船优先靠泊。
目前美国美国仓库目前已储备超 150 亿美元的 iPhone 库存,相当于 2024 年第四季度美国市场销量的 3 倍。
苹果供应链总监在内部会议上直言:"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每延迟一天,美国仓库就会损失 800 万美元。"
苹果之所以这么着急把海外的产能送回国内,就是想抢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落地之前,尽可能通过囤货的方式稳定 iPhone 价格。
供应链降本是苹果的绝技,就是靠这个,苹果才能常年把毛利率维持在 40% 的超人水平。美国总统特朗普在 4 月 2 日签署的"对等关税"的行政令直接打在了苹果的七窍上:关税大战一开, 苹果市值四天狂泻近 7800 亿美元。
当然了,关税并不是这家公司面对的唯一难题。
在苹果 CEO 库克东游中国大陆之前, Bloomberg 曝光了苹果内部会议纪要,此前发布的 Siri 相关的 Apple Intelligence 关键功能陷入严重延期。而在 AI 之前,让苹果遭遇挫折的还有汽车、头显。
和前任乔布斯的偏执、桀骜不驯不同,继任者库克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商人的角色。
虽然苹果早已不是科技人士乃至全球消费者心中的时尚 icon,围绕在这家企业身上的光环正在慢慢消失。今年一季度,苹果在国内的份额从去年的第三下滑到第五。
他会在庙堂上游走,搞好和政府的关系;一手打造的供应体系把苹果塑造成这个星球上最赚钱的公司;在芯片等领域也维持住了自己的优势。
新的危机下,他还能带领苹果走出困境吗?
果链变天
此前伯虎财经讨论过很多苹果需要面对的挑战,但这次的关税冲击一定是最大的一次。
手机的零部件虽然不如汽车,但也有上千个。在库克的领导下,苹果建立了一个堪称精密的全球产业链。以一台中国产的 iPhone 为例,它的芯片来自中国台湾、摄像头模组来自日本、声学器件和电池来自中国大陆,这些零部件最后在中国组装,然后出售给全世界。
其中,中国的供应链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苹果此前曾披露全球供应商名单。2023 财年,苹果 98% 的全球产品材料、制造和组装直接支出都给了 187 家供应商和 470 个主要生产地点。而这 187 家供应商中,有 84% 都在中国设置有生产点。
根据最新的消息,美国对华关税已经涨到了 145%。对华关税的变动,首先导致的,就是终端产品价格的提升。
美国媒体测算,256GB 内存的 iPhone 16 Pro 在美国的官方售价为 1100 美元,所有硬件成为大概为 568 美元。一旦算上额外的 54%,注意,还不是现在的 145%,这台手机的成本就会飙升到 876.79 美元,涨幅超过 50%。
摩根士丹利测算,对华加征关税将使苹果公司每年增加约 85 亿美元的成本。作为对比,去年四季度,苹果的净利润为 363.3 亿美元。
产品价格上升,就会导致需求的减退。美洲地区是苹果最大的收入来源,2024 财年这部分地区的营收占比达到了 42.7%。可以说,美国是苹果绝对要保住的基本盘。所以,苹果才会赶在关税政策落地签拼命把海外产能运回本土,为了就是利用囤货的手段来稳定住短期定价。
那苹果会不会通过把成本转嫁供应商的方式去维持定价呢?
根据伯虎财经了解,一些主要的果链企业比如立讯精密、歌尔股份等都表示,"对等关税"对公司影响有限。供应商和苹果大多采用 FOB 模式 ( Free On Board,离岸价 ) ,供应链企业不需要承担关税,关税由进口商 ( 客户 ) 承担。包括蓝思科技、立讯精密等在内的企业也都在海外布局有生产基地。
同时由于苹果的市场地位,供应链许多环节比如组装等,利润相对较低,特别是组装环节,利润压得非常薄,能赚钱完全靠规模,压价空间较小。相对于其他地区,比如印度等地的工厂,中国的供应链总体上在效率、质量等环节领先很多。这也给了果链企业一些谈判转圜的空间。
苹果 COO 杰夫 · 威廉姆斯在走访山东潍坊的歌尔股份工厂时表示:"中国供应商最大的特性是‘ can do ’,能做、肯做,这也是其它供应商难以比肩的。"
虽然苹果也在响应特朗普的制造回流计划。但在美建厂组装 iPhone,需要至少 5 年时间才能启动生产。美国韦德布什证券公司高级分析师丹 · 艾夫斯表示,苹果若脱离原有的供应链体系,在美国生产 iPhone 手机,其售价将是原来的三倍以上。
如果关税政策在短期内没有改善,苹果可能需要扩大供应链转移的规模,在低关税地区打造产能。但对于苹果的影响注定是巨大的。
苹果能等到 AI 吗?
和关税比起来,另一个让人担忧的,是苹果在 AI 上的进展。
过去苹果不是在创新业务上没有投入。在公开报道中,苹果最受人瞩目的新项目有两个,一是全自动驾驶汽车,二是头显设备。
从 2014 年开始,苹果就开始布局造车,招揽超过一千名工程师在加州开发电动汽车,命名为"泰坦计划"。2019 苹果收购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Drive.ai。相关媒体报道,苹果每年为造车而付出的开销超过 10 亿美元。
但这项业务最终以苹果官宣放弃告终,惹得友商一把手雷军也发出感叹:"我也不知道苹果为啥没造出来。"
头显设备苹果倒是做出来了,还提出诸如"空间计算"等果味十足的新词。但这款新产品并没有带来类似 iPhone 4 那样颠覆性的体验,3499 美元的售价也让许多消费者可望而不及。市场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报告显示,苹果 Vision Pro 在 2024 年第四季度的出货量环比大跌 43%,市场份额也相应减少。截至 2024 年末,Vision Pro 的销量不足 50 万台。
在 AI 这个时代机遇面前,苹果也面临着困窘。去年 WWDC,苹果把一半的时间都给到了自家的 AI —— Apple Intelligence(苹果智能)。但就在近日,Bloomberg 披露,苹果 Siri 团队高级总监 Robby Walker 在全员会议上直言,公司在 Siri 的 AI 升级尚未准备好之前就过早宣传了这些功能。甚至,这些功能还不一定能在 iOS 19 里发布。
比自己进度缓慢更让人揪心的,是同行的进展飞速。同为美股七姐妹的谷歌、微软和 Meta 都在大模型上有足够的进展,比如谷歌的 Gemini AI 已经整合到 Android 设备。
当前,苹果既要面对旧有秩序的崩溃——关税大战很大程度上摧毁了苹果建立的成本优势,这是苹果盈利能力的底气之一;而 AI 的落后则为苹果的前景抹上了一层阴影,起码从现在的共识来说,大家普遍相信股票里的杠杆,AI 会带来硬件的革新。